
哈啰大家我是小格!最近研究全球海军动态,发现个特有意思的事儿,美国海军部长居然公开说要死死盯着中国四川舰,还夸它是“全球创新型号”。
这可不是客套话,背后全是真焦虑。
要知道美国在两栖作战领域折腾了半个多世纪,冷战时就想搞“超越地平线”登陆,结果技术不够没成。

可咱们四川舰15个月就造完了,还把电磁弹射装在了这种4-5万吨的舰上,搭配隐身无人机,直接把美军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文章里我拆解得很细,从071到075再到076,中国两栖舰是怎么一步步从“抢滩登陆”升级到“远距离打击+立体登陆”的,连美国级两栖舰现在都有短板了。
这背后其实是全球海军格局的大变化,那你说,美军接下来会怎么应对这种技术代差呢?

悬念背后,美军紧盯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熟悉全球海军发展的人都清楚,美国在两栖作战领域的探索早从上世纪冷战时期就拉开了序幕。
从硫磺岛级到塔拉瓦级,再到如今的美国级、黄蜂级,美军花了半个多世纪,才搭建起一套看似无懈可击的两栖作战体系。
可偏偏中国四川舰一亮相,这套体系的优势就显得岌岌可危,这到底是为什么?
答案其实就藏在美军作战部长的表态细节里,他特意将四川舰定义为“准航母”,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两栖攻击舰。
这一定位背后,是对其作战功能的重新认知,它既没丢两栖攻击舰的登陆投送本事,又具备了航母级的舰载机作战潜力。
更让美军坐不住的是,四川舰的建造周期直接创下了全球大型作战舰艇的纪录,15个月完成建造,从下水到海试仅用11个月。
要知道,美国级两栖攻击舰的平均建造周期超过36个月,就算是吨位更小的黄蜂级,也得24个月以上才能完工。
这种建造效率的差距,说白了就是中国在大型舰艇模块化建造、核心技术集成等领域,已经实现了对传统海军强国的弯道超车。
美军的密切跟踪,本质上是对技术代差的警惕。
不妨做个对比,美国冷战时期就提出了“超越地平线”登陆作战理念,想着靠舰载机远距离打击岸防目标,再实施立体登陆。
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尤其是没有可靠的电磁弹射系统和高性能舰载机,这一理念始终停留在纸面,成了美军的“心头遗憾”。
而四川舰的横空出世,直接把美军半个多世纪都没实现的设想变成了现实。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啥美军会死死盯着这艘舰艇的后续动态,它的存在,不仅打破了全球两栖作战舰艇的发展格局,更让美国在该领域的技术优势面临被颠覆的风险。
核心突破,“超越地平线”登陆的革命性意义
四川舰最具颠覆性的创新,就是实现了“超越地平线”登陆作战能力,这一作战理念的落地,直接改写了传统两栖登陆的游戏规则。
传统登陆作战里,舰艇得逼近海岸线才能发起攻击,这就意味着己方舰艇会暴露在敌方岸防炮火、反舰导弹的打击范围之内,风险高得离谱。
而“超越地平线”登陆的核心逻辑,是把登陆作战从“看得见海岸线再动手”,升级成了“看不见海岸线就完成打击”。
具体来说,四川舰的作战流程完全重构了两栖作战的场景,凭借航程够远的固定翼舰载机和攻击型隐身无人机,在距离敌方海岸线数百公里外就发起精准打击。
把对方的岸防工事、雷达系统和指挥中枢一一摧毁,直接瓦解其防守意志,随后,搭载着两栖突击车辆、气垫登陆艇和直升机的舰艇再逼近登陆点,实施立体快速登陆。
整个过程中,己方舰艇始终躲在敌方岸基火力的有效打击范围之外,作战安全性和突击效率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支撑这一革命性作战理念的,是两项关键核心技术。
和传统蒸汽弹射比起来,电磁弹射不仅弹射效率高、能耗低,还能适配多种机型,不管是重型战斗机还是隐身无人机,都能快速送上天空。
更值得关注的是,电磁弹射技术此前只应用在10万吨级以上的核动力航母上,能在4-5万吨级的两栖攻击舰上实现实用化,全球范围内也就中国做到了。
这一技术突破,让四川舰的舰载机出动效率远超同吨位的传统两栖攻击舰,甚至能比肩部分中型航母。
隐身无人机本身就有隐蔽性强、续航时间长、打击精度高的特点,能在复杂战场环境下完成侦察、干扰、精确打击等一系列任务。
四川舰把隐身无人机当成核心作战力量,意味着它在远距离打击阶段就具备了“无声渗透”的能力,能在不暴露自身的情况下瘫痪敌方防御体系。
这种“无人机+电磁弹射”的组合,让四川舰的作战半径和打击效能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更让人惊叹的是四川舰的发展潜力。
按照目前的技术配置,要是未来能进一步适配歼-15、歼-35等固定翼舰载战斗机,它的战力在全球4-5万吨级航母中绝对能排进前列。
要知道,歼-15作为成熟的重型舰载机,制空和对海打击能力都很强大,而歼-35作为第五代隐身舰载机,在空战中本身就有代际优势。
一旦这两款战机实现上舰,四川舰就真正具备了“攻防一体”的准航母战力,成为远洋作战中的核心力量。
迭代根基,中国两栖作战舰艇的进化之路
四川舰的横空出世,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中国两栖作战舰艇数十年持续迭代升级的必然结果。
从071船坞登陆舰到075两栖攻击舰,再到如今的076型四川舰,中国海军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地补齐了两栖作战的短板,最终实现了跨越式突破。
作为中国两栖作战舰艇的“先行者”,071船坞登陆舰的核心贡献就是解决了“快速平面登陆”的难题。
这款舰艇航速快、装载能力强,能携带大量两栖突击车辆、气垫登陆艇和作战人员。
在登陆作战中,071能快速抵近登陆点,通过气垫登陆艇和两栖车辆实施抢滩登陆,在短时间内把作战力量投送到滩头阵地。
它的高航速设计,让舰艇能快速响应战场需求,灵活调整登陆部署,为后续部队开辟安全登陆场。
在多次远洋护航和联合军演中,071船坞登陆舰都展现出了可靠的性能和强大的实战潜力,也为中国海军积累了丰富的两栖作战经验。
在071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075两栖攻击舰,实现了从“平面登陆”到“立体登陆”的关键升级。
075拥有宽敞的飞行甲板和机库,能搭载直-8、直-20等多型直升机,这些直升机不仅能输送作战人员实施空中机降,还能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压制敌方滩头防御力量。
同时,075还保留了强大的水面投送能力,能携带两栖车辆和气垫登陆艇实施水面突击。
这种“地空组合、平面与机降结合”的作战模式,把登陆作战的维度从单一的海面延伸到了空中,大幅提升了登陆作战的突然性和有效性,让中国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迈上了新台阶。
而076型四川舰的出现,则在075的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把登陆作战样式推向了“超越地平线”的新高度。
如果说071解决了“能不能快速登陆”的问题,075解决了“能不能立体登陆”的问题,那么076就直接解决了“能不能安全高效地实施远洋登陆”的问题。
这种迭代升级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基于实战需求的精准优化,每一代舰艇都针对性地弥补了前一代的不足,最终形成了体系化、多层次的两栖作战能力。
四川舰的成功,正是建立在071、075积累的技术经验和作战理念基础上,是中国海军两栖作战体系持续完善的必然结果。
全球格局,中国突破背后的行业变革
四川舰的横空出世,不仅让中国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更引发了全球两栖作战舰艇行业的深刻变革。
在此之前,全球两栖攻击舰的发展主要以美国和欧洲国家为标杆,其设计理念和作战模式长期主导着行业趋势。
但四川舰的出现,直接打破了这种格局,为两栖攻击舰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中国方案。
从技术层面来看,四川舰的创新点已经成了行业关注的焦点。
电磁弹射技术在两栖攻击舰上的应用,此前一直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两栖攻击舰的吨位和动力系统有限,要实现电磁弹射所需的瞬间大功率输出,技术难度极大。
美国曾在黄蜂级两栖攻击舰上尝试过相关技术探索,但最终因为技术不成熟而放弃。
而中国通过自主研发,成功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让四川舰具备了高效的舰载机弹射能力。
这一突破不仅提升了中国在电磁弹射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也为全球两栖攻击舰的技术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作战理念来看,“超越地平线”登陆作战模式正在重新定义两栖作战的未来。
在此之前,多数国家的两栖攻击舰还停留在“平面+立体”登陆的阶段,作战半径和打击能力都有限。
而四川舰的“远距离先打击、再登陆”模式,把两栖攻击舰的作战功能从“登陆投送平台”升级成了“远洋作战核心”,让它不仅能执行登陆任务,还能在远洋作战中承担制空、制海和对陆打击等多重任务。
这种功能拓展,大幅提升了两栖攻击舰在海军舰队中的战略地位,也促使其他国家重新审视两栖作战舰艇的发展方向。
对于美国而言,四川舰的出现让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美国海军的美国级、黄蜂级两栖攻击舰虽然在吨位和载机量上有一定优势,但在核心技术和作战理念上已经逐渐落后。
美国级为了提升航空作业能力,取消了坞舱设计,导致登陆投送能力大幅下降,而黄蜂级虽然保留了坞舱,却没有电磁弹射系统,舰载机出动效率较低。
相比之下,四川舰既保留了强大的登陆投送能力,又具备了先进的电磁弹射和隐身无人机作战能力,综合战力全面超越同类型美制舰艇。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啥美国海军作战部长会对美制两栖攻击舰的作战能力表现出深深的担忧。
更值得关注的是,四川舰的快速建造和技术突破,充分印证了中国在大型作战舰艇研发制造领域的成熟实力。
15个月的建造周期,不仅刷新了全球大型两栖攻击舰的建造速度纪录,更体现了中国在舰艇模块化建造、核心部件国产化等方面的优势。
这种高效的建造能力,意味着中国海军能根据战略需求,快速补充和更新舰艇装备,形成持续的装备迭代能力。
而这种能力,正是美国海军所忌惮的,随着中国两栖作战体系的持续完善,未来还会有更多先进的辅助舰艇、配套设施和相关技术涌现,中国海军的远洋两栖作战能力还将进一步提升。
信息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外部:国防部:中方始终根据国家安全和装备技术发展需要推进航母建设
环球时报:海军四川舰开展首次航行试验 专家:“利器”相继投入使用,有力推动解放军整体作战能力迈向新高度
万隆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