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汽车报
11月20日,由《中国汽车报》社有限公司主办、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支持的"绿色货运新路径:产业链协同与场景化减排方案"研讨会在北京人民日报社举行。

中国汽车报社总编辑桂俊松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在全国上下合力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时期,货运行业的绿色转型已成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他指出,公路货运在我国货运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今年前三季度公路货运量达319.1亿吨,同比增长4.9%,彰显了其强劲韧性。同时,新能源商用车快速发展,2025年前10个月国内销量达64.90万辆,同比增长60.20%,成为绿色货运的重要支撑。
但当前绿色货运发展仍面临区域协同不足、产业链协同机制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挑战,需要全产业链协同发力,共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货运可持续发展之路。
城市物流配送作为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核心场景,其绿色化转型同样成效显著,且更贴近公众感知。数据显示,轻型货车作为城市物流配送的主力军,承担了70%以上的城市末端物流需求,其绿色化水平直接影响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空气质量改善与物流体系碳足迹降低等方面。

北京物流商会会长、北京菜篮子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明表示,轻型货车绿色化已从概念推广迈入落地深耕阶段,形成了三大典型实践方向,一是能源结构转型,新能源车辆加速替代传统燃油车;二是运营模式创新,降本增效与绿色减排协同发力;三是技术赋能提效,数字平台驱动全链路减排。从实践成效看,轻型货车绿色化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了“政策引导、企业主体、技术支撑、产业链协同”的生态体系。田明总结出三大关键经验:一是政策“组合拳”打通转型堵点,二是企业“链主”作用激活生态活力,三是产业链协同突破技术与资源瓶颈。
在短途重载运输领域,新能源重卡的规模化应用已展现出强劲势头。数据显示,近年来新能源重卡销量高速增长,其中钢铁等重点行业使用量占市场份额的一半左右,钢铁行业更已连续数年成为全国新能源重卡第一大销售市场。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环境项目主管王悦分析,钢铁行业新能源重卡快速推广得益于政策的驱动引导、技术的持续进步和购置成本的明显下降。超低排放改造和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理形成了政策基础,而小电量车型在续航、运载与成本间找到了平衡点。她特别指出,降本是促使新能源重卡应用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重要抓手,对此,降低中小电量车型的能源支出、推动换电车辆和换电站协同规模化发展,以及缓解“亏吨”问题,将显著提升电动重卡的经济性,进一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这对解决行业共性难题提供了明确方向。
除城配和短途重载,中长途干线运输也是货运物流的核心动脉,是绿色减排的关键战场。重型货车作为干线运输的主力,其清洁化转型直接关系到货运行业降碳目标的落地。
本次研讨会通过三场深度对话,凝聚了"场景化破局、产业链协同"的行业共识。与会嘉宾一致认为,绿色货运转型需要政策持续引导、技术不断创新与市场机制完善,各方应携手推动货运行业迈向清洁化、高效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城市物流配送场景:轻型货车绿色转型的多元探索
城市物流配送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环节,其绿色转型直接关系到减排目标的实现与城市生态的优化。
北京物流商会会长、北京菜篮子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明指出,新能源轻型货车正在从概念推广进入落地生根阶段,但在实际运营中仍面临多重挑战。电池续航、载重限制和补能设施不足制约了运营效率,特别是在北方冬季,续航缩水直接影响配送可靠性。他建议从三方面突破:强化场景适配,开发针对冷链、商超等细分场景的定制化车型;加快换电标准统一,推动跨品牌共享;完善成本分担机制,通过电池银行等模式降低企业初期投入。
能链车联总经理、能链渠道总经理王启晨强调,当前充电桩资源存在结构性矛盾,部分地区闲置率高,而核心区域又供给不足。他建议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在配送路径关键节点布局补能设施,结合峰谷电价优化充电成本。通过智能算法规划补能时机和地点,可有效降低车辆空驶率,提升整体运营效率,这对解决行业普遍存在的补能焦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万纬物流华北运输负责人董延峰从物流企业角度分析,降本增效是推动转型的核心动力。当前新能源车辆在购置成本、电池衰减和二手处置等方面仍存在痛点,企业正从直接采购转向租赁等灵活方式。未来将根据运输距离和载重需求,在纯电、增程和氢能之间做梯度配置,这种多元化技术路线选择策略为物流企业提供了可行的转型路径。
北汽福田奥铃事业部客户总监田素森表示,车企正在通过技术创新平衡续航与载重矛盾。新一代产品通过轻量化设计和能耗优化,在同等电量下实现更长的续航里程。针对城市配送场景特点,开发了不同电量配置的车型,满足从商超补货到建材运输的多样化需求,这种场景化产品开发思路值得行业借鉴。
江淮商用车营销事业部行业分析师穆天宇指出,轻型货车新能源渗透率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南方城市已达较高水平,而北方地区仍为个位数。除了经济与气候因素外,保险费用高、二手车残值低等后市场问题也制约了推广速度。需要政策、技术、商业三方面协同发力,这种系统性解决方案对推动行业平衡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短途重载运输场景:新能源重卡应用成效初显
短途重载运输场景中,钢铁行业成为新能源重卡应用的先行者,其清洁化转型对区域环境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港荣能源集团宜行绿电公司总经理樊华基于运营实践提出,新能源重卡推广需要建立全周期服务体系。运营补贴比购车补贴更能激励实际使用;精准建站比盲目布局更有效益;电池回收渠道保障影响车辆残值;碳价值量化能形成正向反馈。这四个环节构成完整闭环,为行业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型。
金鼎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鉴庆国分享,钢铁企业清洁运输转型既是政策要求,也带来了实际效益。作为首批A类企业,通过电动化改造不仅满足了环保要求,还提升了运营效率。目前公司正尝试将电动重卡应用从中短距离向300-500公里范围拓展,这需要补能网络和运营模式的进一步创新,为行业探索更长距离电动化运输提供了实践参考。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环保中心主任刘涛认为,钢铁行业新能源重卡应用已渡过最困难阶段,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当前最大挑战是如何将成功经验复制到焦化、水泥等非连续生产企业。这些行业运输量小、生产不稳定,需要创新的商业模式来破解基础设施投资难题,这一判断为行业下一步发展指明了重点方向。
邯郸市占卫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占卫从运输企业角度指出,技术路线选择要基于实际运营需求。在固定线路、短距离场景,电动重卡优势明显;但在运距较长、路线多变的场景,需要与燃油车、天然气车形成互补。这种务实的技术路线选择策略,为不同场景下的车辆配置提供了有益参考。
中长途干线运输场景:技术路径多元化发展
中长途干线运输的清洁化转型关乎行业绿色发展大局,多元技术路径的探索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荣程新能集团荣程智运公司总经理涂安利指出,氢燃料电池重卡在北方中长途场景具有独特优势。十分钟补能、700公里续航能力较好满足了干线运输需求,且不受低温影响。但目前制约因素在于产业链配套,需要国家层面规划氢能走廊,推动制、储、运、加协同发展,这一判断为氢能在重卡领域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清晰思路。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张少君分析,中长途干线运输场景复杂,单一技术路线难以满足所有需求。政策设计需要更加精细化,针对不同运距、不同货类、不同区域特点制定差异化方案。当前应从示范项目入手,通过实践验证各种技术路线的经济性和适用性,这一研究视角为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上海启源芯动力营销总监盛辉认为,中长途电动重卡推广面临系统性挑战。车辆技术稳定性有待提升,补能网络建设成本高昂,高速服务区电力容量不足,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规模化发展。建议通过多部门协同,选择典型线路开展示范,探索可行的商业模式,这一解决方案对突破行业发展瓶颈具有实践价值。
万隆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